家庭教育中的“心理養育”
一、當下家庭教育
的誤區
(一)“教”大于“養”。家庭教育無疑對一個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當下很多家長存在很多教育的誤區:很多人把培養孩子的勁兒都使在了補課上,注重學習成績的提高,注重學習一技之長,將過多的時間、精力用在了“教”上,忽略了一個家庭對孩子的“養”,結果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但是并沒有看到希望的結果,因此充滿了焦慮。為什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培養不出想要的優秀孩子的樣子?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
(二)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而是對教育理念的認知。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我們為人父母者的腦子里就會出現兩個字:教育。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知書達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學、從善如流;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塑造我們與孩子之間良好的關系。“教育”二字帶來的強大的使命感和緊迫感讓我們忽略了這樣的事實:我們與孩子之間是先有關系,后有教育。
二、從兩個案例
看“家庭養育”
(一)湖北武漢的10歲“硬核男孩”
2020年武漢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一個武漢的10歲男孩,在網絡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的父母都是醫生,疫情發生后都奮戰在抗疫一線,沒有時間照顧他。這個小小男子漢,不僅沒讓父母分心,反而表現得特別懂事自立,每天自覺寫作業、上網課,戴上口罩和護目鏡去超市購物,小小年紀把每件事情都安排得有條不紊、有模有樣,網友們紛紛點贊,稱之為“硬核男孩”。
(二)黃磊的“家庭養育”方式
演員黃磊在個人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段視頻:他10多歲的女兒獨立完成的烘焙作品,引起了大家的圍觀和熱議。黃磊,大家叫他“黃小廚”,不僅是知名演員,也很會做飯,憑著一手好廚藝,數次登上熱搜。一些熱播的節目中,大家看到過他的廚藝展示。但這次大家關注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他培養孩子除了重視能力和素質外,還選擇放手,給孩子證明自己的機會。他的女兒除了功課、鋼琴、外語等各方面優秀,生活能力遠高于同齡人。
通過這兩個案例,我們在點贊的同時,會對比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這些孩子優秀品格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一定與父母平時的家庭教育有關。這讓我們思考:培養孩子到底首先應該培養什么?我們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組合,其次才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成為更好的自己!可是大多數家長不懂得“關系先于教育”,不懂得兒童成長的心理規律,導致了家庭教育中的錯誤理念——教大于養!恰恰忽視了家庭教育中對一個人的“養”,特別是“心理養育”!
三、家庭教育新理念:
心理養育在先
“心理養育”的概念最早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提出。她是解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問題的專家,經常做客于央視《今日說法》、《心理訪談》等節目,在對大量個案進行詳細調查后,她發現孩子出現行為或心理問題多數是在12歲至18歲,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由此,李玫瑾提出了“心理養育”的概念。她提倡:孩子出生后母親一定要親自撫養;6歲之前要對孩子訂規則、立規矩,要“立威”于孩子;青春期的教育要以“尊重教育”為主等理念。她呼吁:心理撫養比物質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投資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關鍵是教育家長。
古語曰:“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如果一個孩子的心在家里得不到養護和有效的滋養,天賦的聰明就沒有基礎,智商再高,沒有恰當的、相應的心態支撐,天賦很難發揮。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發現,一個人長大后能夠走多遠或者能夠到達什么位置,往往取決于他的性格、毅力等人性品格,而非智力。如同種子,有了陽光、空氣、水之后,才能生長綻放。同樣的,人類的心靈需要滋養。只有父母給到足夠的心理營養,才能培養一個自信、獨立自主、有安全感、有價值感的孩子。
四、人類幼年階段需要的
五大心理營養
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
第二個心理營養:在父母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第三個心理營養:安全感
第四個心理營養:肯定、贊美、認同
第五個心理營養:學習、認知、模范
心理營養是一個孩子一生的底層密碼。作為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不同階段所需要的心理營養,并根據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給予滿足,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使孩子的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長和綻放。
五、心理養育的
幾個關鍵期
父母除了了解孩子不同階段所需要的心理營養外,還要抓住孩子情感發展的每個關鍵期。所謂“心理養育”,就是要根據孩子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依據不同的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情感需求,家長及時調整認知策略,給予相對應的有效的培養和教育方式。
每個父母的角色一定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的。如果把成長比喻成一場足球賽,無論父母愿不愿意,都會經歷這樣角色的變化:守門員——教練——啦啦隊——觀眾,智慧的父母要學會跟隨孩子的成長節奏,把握好在不同階段扮演的三種主要角色:引領者、陪伴者和跟隨者,而不是試圖做孩子人生的“導演”。
以下幾個階段需要父母重點把握:
(一)孩子出生最好由母親親自撫養
(二)4-6歲實施“規則教育”
(三)6-12歲是孩子教育的關鍵期(彌補期)
青春期(12-18歲)是成長轉折的關鍵期
12歲之后是青春期,孩子會出現明顯的心理變化:獨立意識與尊重意識增強,逆反心理突出,抽象能力與想象內容不平衡,同伴影響力上升,性意識覺醒。面對這些變化,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適時對教育方式進行調整。比如,命令式變商量式;以朋友般的態度尊重待之;讓孩子為家庭的重大問題分憂分責;善于從孩子的角度發現自己教育方式中的問題;要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關家庭背景;關注孩子的興趣取向;盡可能共同欣賞,引導良好的興趣;要給孩子以信任;為他的善良、成長、負責的表現而驕傲等等。
父母在進行青春期教育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話要點到為止,管住自己的嘴,防止嘮嘮叨叨;當發現孩子迷上網絡時,要對孩子的興趣表示肯定,經常與他討論他感興趣的內容,鼓勵并拓展發展其他有益的興趣,不要太焦慮;當發現孩子初戀時,可以給孩子寫封家書,祝賀孩子長大了,有很好的社會性發展,可以以開放的心態與孩子分享你的戀愛經歷,告訴孩子真正的愛是什么,其中的道理與責任,給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讓他把握分寸,幫助孩子提高鑒賞異性的水平。
《家庭教育促進法》下父母認知理念的調整
(一)關系大于教育
(二)高質量的陪伴
(三)創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
(四)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
(五)教育幫助孩子成長“自我”,發展“自我”,而不是用父母的“自我”取代孩子的“自我”。
(六)接納平凡,減少焦慮,允許孩子做一個普通的幸福人;父母要做好孩子的“養心人”。
【作者簡介】
劉真臻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管理學碩士,講師,高級經濟師,中國農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工會委員會女工委副主任;黑龍江省女性學研究會理事;黑龍江金融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農銀作家協會主席。
擅長利用心理學技術解決親子關系、子女教育、婚姻家庭、人際關系及團隊建設等問題,尊重心靈,助人成長。
研究方向:家庭、家教、家風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