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教師做好家庭教育指導
疫情期間,校長危機領導力的重要內容主要體現在引導教師做好學生家庭教育的指導。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教育的四維網還沒有全“張”,許多人尤其是家長以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一旦教育出了問題,都一股腦兒地把責任、問題推給校長和教師。其實,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實現路徑是“五育”并舉,如果沒有家庭與學校的共識和同行,是不可想象的。因為一個孩子的道德養成、人格養成,家庭因素影響巨大。
我國正面臨著重大轉型:由一元、單向、平面指向“成才”的教育,轉向多元、復合、立體指向“成人”的教育;由分數、考試、升學的教學應試,轉向思維、人格、創造的立德樹人。這是非常重要的轉型。尤其是這次疫情期間,孩子居家學習,家庭也無從推卸責任。校長要引導教師和家長共同為孩子的學習、生活而努力。那么,如何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呢?
明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特點。家庭教育指向的是孩子真正素質素養的教育,主要不是知識領域,而重在習慣、人格、品德等人文領域。家庭教育一定是“家庭”的整體“教育”。孩子通過學校教育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養,而家庭更多是給孩子四樣東西:一點點自主的時空,使之能夠享受自我教育的自由;一點點與家人在一起的機會,使之能夠享受家庭文化中特有的寬松、親和與天倫之樂;一點點可以與同學交往、共同游戲、交流合作的時空,使之能在獲得友誼、能力的同時,增長生活生存的智慧;一點點可以發現真我、發現興趣和喜好的平臺,使之能夠有人生方向、目標、理想和意義價值。因為,家庭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它是熏陶濡染、潛移默化的,是“順應無為”“柔和無痕”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明確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自身的德行提升。有高風亮節、大德大慧的父母,有大愛、崇善、陽光、正氣、向上的家庭氛圍和文化,孩子還需要什么言說的教育呢?這樣的磁場就能把你吸住、罩住。這就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力量。某種程度上,有什么樣的父母,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明確家長與學生學習的不同特點。指導家長,就要了解這個成人群體、這個有孩子正在接受教育的群體,把握他們的個性特征,把握他們的真切需求。家庭教育指導的最好姿態是遠遠地看著,靜靜地聽著,默默地想著,悄悄地變著,而不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地冷嘲熱諷、教訓斥罵。做好學校教育和學科教學,是家庭教育指導的基本前提。一個教師要去指導學生家長,憑什么?首先要把學校教育、學科教學做好,贏得家長的信任、尊重,家長才會聽。所以,教師要厘清邊界,完成自己的本分,才能獲得教育、引領和指導他人的資格。
其實,不少教師自己也是家長,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能贏得教育公信力,這是進行家庭教育指導順利成功的保障。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一方面需要奉獻、敬業、盡責;另一方面,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能更有利于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
家庭教育指導應該重點引導家長關注規律、經驗、典型,關注時代轉型、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理論雖然也很重要,但對于家長而言,感性的內容更有現實說服力。告訴家長怎么做比引導他們深度思考為什么這么做更有現實意義和價值。
家庭教育指導應該是善意、有耐心、春風化雨般的幫助,尤其是當孩子面臨困難或者家庭面臨親子關系沖突時,要多給他們鼓勵、點醒和支持。
患難見真情。在這個特殊時期,校長更應該和教師一起為家庭教育助力,為學生的學習成長保駕護航。在這個特殊、漫長的假期,我們要引導家庭重視子女教育,重視家風建設和傳承,并在此基礎上成長起家庭教育指導的能力和水平,從而在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后,“及人之老”“及人之幼”,并進而“兼濟天下”。
(作者系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授、江蘇省師干培訓中心主任)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08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