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太行山下不熄的火焰——林鋼人的故事
“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薄A羅庚
太行山,圖片來源網絡。
(一)
終于見到了太行山。
太行山蜿蜒千里,突兀挺拔,山石裸露,沉重的山梁頑強地扭著身軀向前伸延。
我靜神凝視著,試圖感受其中最誘人的力量。
……
陪我登山的是濮陽市林鋼廠黨委副書記張俊發,他睿智、俊秀、堅強,身骨架像山石一樣棱角分明。夕陽下的太行山,怪石嶙峋,山崖險峻。拾起兩塊石頭相撞,便傳出金屬般的聲響,有如天籟之音,純粹、清靜、無邪、悠遠,讓人遐想。
“林鋼在哪?”順著張副書記手指的方向,我看見太行山腳下一個被山巒環抱著的盆地,那里是林鋼的主廠區。高爐聳立,間或出爐的鐵水映出一片片火紅。然后,傳來出鐵的鐘聲,讓人激動、振奮。主廠區貨場上的鋼錠堆成小山。這些,是明天待運的。后天,這里又是一座“山”。
“山”日復一日地搬移,日復一日地堆積。一座又一座,源源不斷的支持著國家經濟建設。1983年至1987年,林鋼生產生鐵60多萬噸,相當于70年至82年總產量的63.8%;創產值1.19億元,相當于70年至82年總產值的85%,為國家上繳稅利2731.7萬元。
也就是這五年,林鋼堅韌地踏出一條自我發展的道路,使虧損13年、瀕臨倒閉的企業,在改革的春天勃發出盎然生機。
曾經有人問我,”這鋼鐵廠是農民建造的,你信嗎?”
1970年,火辣辣的夏天。2600多名農民像漳河飛瀑一樣從太行山上直泄而下,在這塊盆地上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建起一座年處理原礦石35萬噸的磁選廠。今天的林鋼職工有一半是當年的農民,而由農民走上廠、礦級領導崗位的干部有近百名。當年,他們在不到八百天的時間里就建起兩座的高爐。
從建造高爐到產品面世,處處體現出林鋼人特有的勤勞和智慧。他們建造的1號高爐被國家冶金工業部評為一檔特級爐,他們的產品質量更是讓人心滿意足:鐵精礦粉品位高(%),有害元素含量低,是燒結冶煉的理想原料,連續五年保持省優稱號;球墨鑄鐵各項指標均優于國家標準,是球墨鑄造的優質原料,省優質產品;鑄造生鐵有害元素含量低于國家標準,是鑄造行業的最佳原料,省、部優質產品;
……
……
太行山下,兩條伸向遠方的鐵軌發出令人炫目的弧光,一座座鋼鐵的山在鐵軌和弧光之中向前移動。鋼鐵碾壓著鋼鐵,鏗鏘撼人。林鋼人亢奮、愉悅、欣喜、自豪,他們倔強而又執著的在改革中開鑿登峰的階梯。
(二)
林鋼有職工3000多名,他們當中的70%在林縣土生土長,是一群地道的山里人。對山的經絡、走向和風水,他們了如指掌。
太行山橫貫縣境,這里層巒疊嶂,澗峽交錯,縣內可叫出名的山有7600多座,大小溝壑7800多條。歷史上,這里不出豪吏大官,卻出石匠、瓦匠、水泥匠。據考證,我國最大的園林建筑頤和園,天津的名勝獨樂寺,西安的城墻、鐘樓、鼓樓,山西的五臺山寺院等古代建筑都凝聚著林縣工匠的血汗和智慧。
“今天上太行,看一看俺林縣的紅旗渠?!背赃^早飯,廠辦陳記鎖主任陪我和電視臺的兩位記者乘車上了太行山。銀練似的道路繞山盤旋,我們乘坐的車就象一葉小舟,時而被波峰托起,時而跌進浪谷。太行山壁立千仞,摩挲云霄;奇峰怪顛,崢嶸巍然。
自古以來,林縣就是土薄石厚,因缺水而窮,聞名天下。但他們并未因缺水而絕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們用鐵錘、鋼釬開山鑿崖,用淚水、血汗洗禮太行,歷經3650個日夜的鏖戰,終于在巍巍峰巔上建成了世界第一條人造天河——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紅旗渠”。它盤亙在太行山間,或穿洞,或掛崖,或洑灘跨津,或架橋飛峽,跨越1250多座山頭,穿越180多條隧洞,飛流152座渡槽,滾滾漳河水由山西涌上太行山,順渠奔流140里進入林縣,通過全長3200多里的總、支干渠,滋潤龜裂的土地。
愚公移山,是神奇的傳說。但林縣人的作為,證實了愚公子孫的存在,他們把神話變成了現實。
“這山,俺們熟悉著哪——”。陳記鎖主任動了真情,一股山風吹來,他的眼睛濕潤了。當年,林鋼有30名干部,750名職工參加了“紅旗渠”這一偉大工程的建設。那時,他們還是農民,也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打釬不怕硬,點炮不怕死,那股“豁出去”的拚勁兒,鑄造了他們獨特的性格。今天,他們還像當年一樣,凸出的血管搏動著太行的韻律,粗壯的臂膀開鑿出飛火流金的“渠”?!扒崩锉加康氖橇咒摳郀t里的滾滾鋼水和林鋼人的無限激情與豪邁!
(三)
タ陽銜著太行。遠遠望去,起伏連綿的山脈,是那般的低沉、凝重。
林鋼人從未像現在這樣壓抑,痛苦。他們沒有想到,70年建廠至82年為國家生產生鐵94.22萬噸,反倒虧損近億元(相當新建三個林鋼);他們沒有想到,這13年竟是靠國家補貼過日子。他們更沒有想到,生鐵“這玩藝兒”也有賣不出去的一天。倉庫積壓的生鐵最多時達6.5萬噸,占用資金1400多萬元。資金周轉困難,職工的工資沒有了保障。1981年,省冶金廳給林鋼下達年產生鐵11萬噸的任務,但實際上僅安排銷售2.9萬噸,其余的由自己想辦法“出手”。
工人們困惑了,心口就像壓了一塊石頭。貨場上,一堆堆鋼錠像一座座小山任風雨侵蝕著。性格沉默、倔強的林鋼人,此刻就像大山底層的石頭一樣,承受著重壓和窒息的痛苦。當時的廠長楊海春和一位副廠長親自到廣東湛江等地推銷生鐵,供銷科“傾巢”出動,銷售人員的足跡印遍全國。結果,生鐵仍像小山似地穩“坐”在貨場上。崔瑞生副廠長為改變林鋼面貌積勞成疾,在漫山紅遍的秋天他抱病故去。臨終時,他還掛著一臉惆悵。人們思念他,他為林鋼的新生嘔心瀝血。
“林鋼沒指望了?”過去的農民,今天的林鋼人哭了。一個個剛強的漢子蹲在熄滅了火的高爐前,他們用粗糙的雙手捂著曾被爐火烤紅的臉,苦澀的淚順著手指縫流著……
“早知道落到今天這種地步,當初就不該吃這碗飯。”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九年七月,“紅旗渠”全線貫通。那些靠吃泡酸菜開鑿太行山的農民,排著長隊站在“紅旗渠”畔看著藍天白云下的漳河水,回味著不知傳了多少代的故事。10月,郎壘西崗傳來消息,河南省要在這里建一座年產生鐵10萬噸的鋼鐵廠。這個消息不亞于開鑿“紅旗渠”的炮聲,震得山響,那些疲憊得躺在石板上曬太陽的農民一躍而起,眼里閃爍著昨天攀崖點炮的神采。第二年的夏天,一支由農民組成的施工建筑隊潮水般地涌進林鋼建設工地。
他們沒有想到,林縣這個窮山枯水的地方會有什么鐵礦。
他們當中也有人隱約記得老輩子講,多少年前曾有人在這里煉鐵。那是故事,實在遙遠。
據《漢書?地理志》和《后漢夏傳》載“隆慮有鐵官”“隱居林慮中,為家冶傭”。1973年,這里曾先后發現漢代和唐、宋朝的治鐵遺址。考古可以追溯和描繪歷史,但夢想終不是現實。建設一座中型規模的鋼鐵廠,對這些鑿通太行山還未及喘息的農民來說,并不是容易的事。他們當中沒有人見過鋼鐵廠的高爐,沒有人領略過鋼花飛濺的風采。
“太閉塞了,俺們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鋼鐵工業。”然而,奇跡還是發生了。
陳記鎖主任回憶道,“當年百分之九十五的干部沒搞過工業,特別是鋼鐵。為了林鋼盡快上馬投產,當時俺們啥辦法都想了?,F在回頭看,那些都是不敢想的事?!边@位46歲的建廠元老,是67屆高中畢業生,在當時當地可算是秀才,在廠里搞過描圖、測量、配電。他給我找來了林鋼建廠以來的一些資料,透過這些資料,我的眼前仿佛是一幅幅波瀾壯闊的勞動場面,更可以聽到聲聲入耳的勞動號子。
——施工所需的幾千萬方砂石料,是他們用成百上千輛平板車運進工地的;
——他們用別人不敢想的插飛架的施工方法,完成了40米高的煙囪,250噸的水塔,一萬噸儲水池和高大的廠房;
——他們用自己制造的大型卷板機造出兩座高爐;
——他們用自己發明創造的“分層吊裝”的“倒裝”安裝方法和“以低吊高”的吊裝技術,完成了只有塔式起重機等大型專業設備才能實現和完成的大型設備吊裝工程;21米高32噸重的高爐、24米高25噸重的熱風爐、36米高12噸重的斜橋等一部部大型設備被他們用土辦法吊裝到位。
林鋼,在太行山下拔地而起,蔚為壯觀!
一雙雙神奇的手,使林鋼在變,高爐、廠房、礦山,一天天的改變著容顏。僅在一年后,第一座高爐就點火投產。采礦燒結、冶煉、機修等項目也在較短的時間內相繼建成。十幾個國家的元首、專家和友人,不僅要看太行山上的人造“天河”,而且還要看太行山下的鐵水鋼花,看一看當代中國農民的神奇創造?!叭绻矕|尼奧尼再到林縣,歡迎他拍一拍咱林鋼的鏡頭”。陳記鎖微笑地說。
林鋼的昨天,是輝煌的一頁,他們為緩解我國鋼鐵生產緊缺做出過貢獻。而今天,他們卻面對太行背負沉重,艱難地挺著脊梁……
國家不再補貼、投資;
產品,國家不再包銷;
是“關、?!边€是“并、轉” ;
林鋼將向何處去?
(四)
當洶涌澎湃的改革大潮席卷而來時,巋然屹立的太行山也被撼動了。
市經委副主任,原林鋼廠長、黨委書記周孝成激動地回憶著,好象那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傲咒摽逶谖覀兪掷?我們死也不會瞑目。我們這個班子一一老廠長林宦卿、王希明、楊海春等一些老伙計下了狠茬子,非要在改革中把林鋼托出山不可!”周孝成興奮地講述著,也許他當年那鼓動林鋼人的一席話仍在使他激動……
林鋼上下一片寂靜,人們擁擠在高爐旁、廠房前、礦山出口。揚聲器里傳出激勵人心的聲音,“十幾年來,我們歷盡艱難,在亂石崗上建起了鋼鐵廠,創造了農民建高爐這種前所未有的光輝業績。在當年全省6個同類型鋼鐵廠的建設中,我們廠的建設速度最快、質量最好。我們廠能發展到今天,成為國家的全民企業,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最勤勞、最樸實的人。廠黨委永遠尊敬和感謝為林鋼的建設和發展做出過貢獻的人……”。揚聲器里的聲音哽咽了,真誠、感激交織著,幾千人屏住呼吸,眼里噙著熱淚等待著,就像當年等待“紅旗渠”開閘放水一樣。
“企業要發展,要取得經濟效益,就不能等、不能靠,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去拚搏。我們要拿出當年的勇氣,在改革中建設新林鋼。兄弟們,我們豁出去了”。
頓時,一片歡騰,聲浪迅速護展,大山回蕩著撼人的轟鳴。
山梁,在赤烈的晚霞中燃燒。彎彎山道上,走來一個又一個步履蹣跚的“挑山”人,霞光映襯著他們,就像一尊尊凝重的雕塑,坎坷的石徑上印著殷紅的血跡,一步又一步,帶著羞辱和骨氣。成功的一步,往往伴著粗獷的喘息和誘人的力量。用戶反映林鋼的產品有問題,他們就派人到用戶那里賠禮、道歉、檢討、更換。技術廠長朱尤貞親自帶人把不合格的產品背回廠。生硬的鋼鐵貼著脊梁,60斤、80斤、100斤,道路遙遠,負重千里。他們們咬著牙,流著淚,“建設新林鋼就從我們開始吧?!?/p>
石家莊
唐山
遼寧
……
……
哪里有他們的產品,哪里就有他們倔強的身影。
看到背鐵的人,看到堆在廠里的次品,林鋼人心疼的落淚。
“……我們要振作起來,不要怕。我們不是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嗎?這還不夠,我們更要有自己的獨特精神。一個企業沒有自己的精神,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一樣不堪沒想。”廠長劉同成,47歲,在林鋼工作了十幾年,林鋼的一切都在他的心里。他清楚自己肩上擔負的份量,坐在他面前的不是會議的旁聽者,而是同生存共命運的一班人,“解決困難總是有辦法的。但是,我們靠什么拯救林鋼,靠什么竟爭,靠什么改革,靠什么讓林鋼人堂堂正正的站起來?”
(五)
林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技術、需要人才、需要資金。然而,由于有關部門的偏見和一些政府官員的官僚主義作風,致使應該定向投入到林鋼的技術、資金和人員被“分渠截流”。劉同成廠長說,“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包袱,自己就必須堅強起來、站立起來、強大起來?!彼麄儾坏炔豢?,從基礎抓起,在全廠開展了群眾性的學技術、鉆業務、懂管理的活動。同時,還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內訓與外培相結合的辦法,全面提高干部職工的業務素質。83年以來,他們在外培養出34名大中專人オ。目前,中層領導班子中已有29人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全廠有各類專業工程技術人員81人,廠級干部中有83%的人具有大專文化程度和專業職稱。
在積極培養企業技術人才的同時,林鋼特設TQC委員會,全廠成立了48個QC小組和“企業民主管理小組”,廣泛開展技術進步、質量監督、民主管理等活動,把相關數據反饋到各個生產環節以指導全廠的生產實踐。廠部把四項硬性指標分解為130多個具體項目下達到各科室車間,發動全廠職職工從11個方面挖掘技術和資金潛力,人人為林鋼“辦一件好事,提一條合理化建議,搞一項技術革新,回收一百斤廢鐵,增收一百元錢?!比珡S上下一致“向內使勁”,無論是干部還是職工,人人心里有目標。
林鋼人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堅韌不拔的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孜孜不倦的創新追求,使企業在改革中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發展。其中,企業“智多星”在各個角落閃閃發光。幾千條合理化建議,百余項技術革新,使企業技術創新和企業管理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幾年來,已注冊的QC小組發表技術成果16項,創經濟效益114.7萬元。
1985年7月,是林鋼人喜悅的季節,國家治金工業部在這里召開了全國13m2燒結機技術現場會。林鋼制造的兩座13m2燒結機屬國內首創。專家評價說,“林鋼13m2燒結機的建成使用,為探索百米高爐配套使用13m2燒結機的可行性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推動我國百米高爐燒結機配套工作的開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五年來,他們先后進行了生鐵深加、礦山建設、高爐本體改造、燒結機改造和原礦破碎系統改造等重大技術改造項目。他們生產的Si(硅)、mn(錳)、P(磷)、S(硫)等生鐵質量指標都優于國家標準,產品遠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六)
愜意的晚風從山谷里吹來。我與劉廠長、張副書記一起走在通往礦山的石徑上。從這里轉身看去,廠區閃耀一片輝煌的燈火?!捌鋵?,我們這幾年是咬著牙走過來的。”劉廠長說著,停了腳步,點燃了香煙?!安贿^,我們總算直起了腰板。我想,搞改革不能光說不做,擺花架子。外地的經驗是成功的,但不一定就符合我們的情況……”。
“是呀,我們沒有象其他單位那樣,扭虧一開始就把經濟承包一桿子插到底,也許我們太保守了。”張副書記接過劉廠長的話,“我們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采取了‘長打短踢’的辦法,先抓過渡,爾后迅速展開。概括地說,我們的做法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中心(這是長期目標),以降低物質消耗、提高產品質量為主攻方向,技術進步為手段(這是當務之急),以工序升級為基礎和突破口(這是階段性的),把全面完善經濟責任制和加強企業基礎管理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p>
“……以產值考核企業經濟,是目前我國衡量企業的一種辦法法??晌覀冇X得,這種辦法并不科學。以產值作為企業的主要指標,容易產生重復計算,有忽視效益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的弊病。”劉廠長說著,解開衣扣,任晚風吹拂著。“改革要抓關健,說起來我們]在這關鍵問題上大膽地片走了一步,盡管經濟學家還未探討,沒有給我們評價,可我們已經得到了實惠。我們自己制訂了考核自己的辦法,那就是把主要產品質量的穩定提高率、優質品率、產值能耗降低率、全員勞動生產效益、為國家上繳利稅做為考核標準?!?/p>
“對不同的車間實行不同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如礦山將收礦石的數量、質量等指標分別落實到收礦股和具體人,讓使用礦石的品位和結算品位差額由過去的4.5%下降1.8%,僅這一項每年就減少50萬元的損失?!薄敖档彤a值能耗,是全廠各部門經濟責任制的硬性指標。如熱風爐改裝了陶瓷燃燒器,爐前增設了二次篩粉,爐頂安裝了布料,燒結增設了二次點火等,噸鐵能耗僅有920公斤,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800多噸;高爐折合利用系數達2.06,折合焦比為/t鐵,熟料率提高到100%,各項指標均達到全國百米高爐先進水平。幾年來,產品質量穩定提高率達到100%,年人均利稅率達到3717元,為國家上繳利稅逐年增加。”
一邊交談,一邊思索。我試圖在思索中想象和體驗林鋼這種改革給企業帶來的生機和活力。但是,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要經過艱難的孕育,而它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卻比孕育更為艱難。來林鋼之前,褒貶聲交織入耳,“獨出心裁”、“自我表現”、“瞎折騰”等等。“我們沒有時間去理會人們如何評價林鋼,因為我們在競爭、在生存,有幾千名職工家屬要生活。還有,我們要保住這份國有資產,不能讓它在我們手里流失!”張副書記銳氣逼人地說。
我們交談著走進廠區。遠遠地看見高爐噴出火紅的鐵漿,飛濺起朵朵鋼花,無論是白晝還是黑夜,人們都可以看到它奔涌怒放。
(七)
太行山,峰迥迭嶂,依脈相連。
腳穿著“踢山虎”走過來的林鋼,人們已經承認了它的存在,肯定了它的企業價值,看到了林鋼的市場位置與影響。但是,林鋼人不滿足。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沒有畫地為牢,他們把目光投向山外——鄂西北地區。那里,是我國新興的汽車工業重地——第二汽車制造廠。汽車工業中生鐵鑄件占有較大的比重,是銷售生鑄鐵的潛在市場。于是,林鋼派出了“專員"。他們一次又一次,熱誠而又倔強,他們們終于以上乘的產品質量和滿腔的熱忱贏得了二汽的信任,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林鋼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運進國家重點企業。
1987年8月,二汽五0廠因04號鐵缺貨,生產告急,面臨停產。二汽派人到林鋼求援,要大批量04號鐵。這種鐵是生產汽車曲軸、缸體和發動機的主要原料,產品質量直接影響整車的性能和二汽的銷售市場。林鋼從未生產過04號鐵。冶煉這種鐵需要低溫操作,工藝難度大,掌握不好就有爐缸凍結的危險。
“大廠家都不愿冒風險干,我們能行嗎?”
“是呀,我們廠剛直起腰板。弄不好就爐毀廠垮,我們幾年的心血就白流了。”
“不,一定要干。我們不能因小失大,二汽停產一天國家要受多大損失?這筆帳不能不算?!绷咒擃I導態度堅決。
現實是嚴峻的,時間是無情的。9月27日,煉鐵車間接受了冶煉04號鐵的“硬”任務,全廠精英匯集爐前,制定了高爐作業措施,分析了可能遇到的困難。
終于點火了,礦石在燃燒。干部職工聚集在這里,人人捏把汗,心劇烈地跳動……
就在國慶節的禮花即將燃放的那一刻,林鋼人終于爆發出心底的笑聲——首批233噸04號鐵提前冶煉成功,產品質量達到了二汽的各項要求,憨厚的林鋼人淚灑爐前。當年,他們為二汽生產04號鐵五萬六千噸,88年又簽訂了五十六萬噸的合同。四年來,林鋼已為二汽提供生鐵十五萬二干噸。目前,二汽所需生鐵的53.5%由林鋼供應。在二汽工作的英國專家小組鑒定:林鋼生鐵具有低硫、低磷、低錳的特點,并含有微量有益化學元素,是二汽生產的優質原料。于是,就有了“一輛東風車,一噸林鋼鐵”的美譽。
林鋼人倔強、執著,他們硬是在千難萬難之中、在人們無法想象的太行山下,用自己的力量建設起一座在全國“響當當”的鑄造生鐵生產基地。用他們的話說,“俺們這一代,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子孫!”
(八)
礦石,是治鐵之源。
林鋼雖有自己的礦山,卻不能開采。林鋼石村鐵礦,系砂灰巖型磁鐵礦,儲量537.2萬噸。國家于70年動工興建。當主斜井掘至319米時,礦井被大理巖蒲水淹沒,礦山建設十二年,國家投資778萬元。1982年,在國家經濟調整中,石村鐵礦下馬。
這座鐵礦是全國罕見的大水礦床。“水文地質資料奇缺,技術力量不足,國家耗資幾百萬元都沒有建成,靠林鋼人自己行嗎?”廠務會上,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在那張掛在墻壁的石村鐵礦開掘圖上。許久,沒有一個人說話,氣氛凝重得讓人透不過氣來。1983年,林鋼改革艱難起步,千頭萬緒還未理清,開發礦石資源的任務又象一座山壓在他們的肩上。
拱橋彎下腰不是有所乞求,而是為了承受更大的壓力。我們這些改革的弄潮兒,就來一次承受吧?!耙詮S養礦,以礦保廠,自籌資金恢復礦山建設。”他們夜以繼日地趕呈請示報告,洋洋萬言在省計委引起一陣波動,“林鋼拚了”、“自籌資金上馬國家工程有膽量”。
開掘礦山的炮聲終于響了,它掀動著淹沒礦井的大理巖涌水。礦長王海生第一個沖進礦井,就像當年撲向太行山火熱的懷抱一樣急切。1971年,這位生在林縣長在福建的小伙子,被建設中的林鋼所誘惑,說服家人,千里迢迢地回到故鄉,投身于林鋼的礦山建設。
主斜井是承擔全部礦石儲量提升任務的唯一礦井,由于大理巖涌水造成大面積塌方,五次正面強掘都失敗了。1986年5月2日,第六次強掘開始。人們屏住呼吸,目送百名干部職工走下地層幾百米深處。他們清楚,這是一次決戰,是生命和大自然的拚搏;他們們清楚,此刻別的想法都是多余的,只有正面強掘才是唯一成功的希望。
風鉆在地心爆出吼聲,百條生命支撐著顫動的大地。人們期盼、祈禱,把一杯杯醇香的酒灑向大山!礦工的親人們思念著,他們數著太陽第幾次滑下山巔。
8月20日,省、市領導接到林鋼報告:主斜井第六次正面強掘100天,遇到9次較大的塌方冒頂,處理塌方12起,排出地下水45萬多噸,安全掘進40米,相當于國家開掘12年進尺的12.5%。
260西大巷,正在進行一場惡戰。流砂越積越多,漏斗狀的塌方區擴大到4500立方,形成了罕見的老塘空區,危脅著工人們的生的命,影響著礦山建設。生死關頭,那些豁出一切的人,把心用在打釬上。打木釬,面對的是滾動如流的渣石,隨時都有被流砂滑坡埋沒的危險??伤麄冇彩菍⒁桓锯F打入流砂渣堆,組成一條條木筏,然后在巷道兩側掏出臉盆大小的空地,栽上木柱,再從流砂堆的正方挖出一條縫隙,把大梁塞進去。巷道被流砂占據,上梁直不起身,他們就用肩扛,用頭頂,用手托,用腰拱,百斤重的大梁被一點一點地塞進流砂縫里。血摻著汗,汗和著泥,一寸、二寸、三寸、一米……不斷向前延伸,掘進速度一天天的加快。
省、市領導關注著林鋼的礦山建設,他們被林鋼礦山建設中出現的一次又一次的險情所牽動。經過五年的艱辛努力,礦井巷道掘進40多華里,主付斜井和排水排風等系統已具規模,礦山整體建設正配套進行。他們在開采報告中寫到:“自采礦石比外買礦石價格低、質量好。年采礦石30萬噸,年經濟效益為120-160萬元。按礦山最終產品精礦成本統一核算,年產15萬噸精礦,年可盈利270-300萬元?!?/p>
林鋼的報告,驚動了省市領導,傳到了國家冶金工業部。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帶著疑問來到林鋼,走進礦山,深入采區。他們以嚴格的科學態度做出了評價,林鋼石村鐵礦開采科學,前景可觀。全國中小型鋼鐵廠應向林鋼這樣顧及長遠,良性生產,開發礦石后備資源。
林鋼一次又次的出人意外之舉,證實了他們特有的力量和頑強與執著。開發礦山五年,自籌資金1301萬元,相當于國家開發礦山12年投資總和的59.8%。
1987年12月7日上午,太行山下驟然響起動人心魄的鼓樂聲、爆竹聲,他們歷經1820個日夜,以自己的力量建成了石村鐵礦,省里發去賀電,市政府領導專程趕到林鋼,新聞單位的記者蜂涌而至。朗日晴天,歡騰的人群聚集在礦山。掌聲、歡呼聲、歌聲又一次旋起沖天的聲浪……
劈開太行山
漳河穿山來
自力更生創奇跡
高舉紅旗永向前
……
這是他們引以為自豪、最能表現他們豪情壯志的戰歌。當年這首歌伴著“紅旗渠”水在千千萬萬人的心中掀起波瀾。今天,他們再次鑿開太行山,引來的是鐵水鋼乳。我仿佛看到,礦石正從地下百米深處源源不斷的涌進高爐,伴隨它燃燒的不僅是焦炭,還有林鋼人的精神!
林鋼,在改革中脫穎而出。
對林鋼人來說,改革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自救,更是為了國有企業的發揚光大、為國有資產不被蠶食和剝離。雖然,這一切很艱難。
“紅旗渠”畔、太行山下,聚集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有濃濃的家國情懷,他們的胸懷就像綿延不斷的巍巍太行和滋養大地的滾滾漳河。
偉大的詩人但丁曾這樣寫到:
我拾起頭來看那是什么人,
即使在一座烈火熊熊的熔爐里,
也從未見過哪塊玻璃或金屬,
像我看到的那人那樣通紅……
燃燒吧,林鋼。
太行山下不熄的火焰。
【《時代》雜志1988年第1期·總第26期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