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是孩子的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
“快起床!要遲到了。”“不起!煩死了,每天一大早就催叫!"“認真寫作業啊!""你總盯著我,那你來寫吧!我去玩會"……朋友告訴我,她12歲的兒子總是和她各種唱反調,和她對著干,母子關系每天劍拔弩張,讓她有心力交瘁。她說,時常被兒子氣得半死,吼叫甚至打他都不起作用,反而越發固執、叛逆了,有時還和她對打;她說,自己很焦慮,明明為兒子好,可兒子這么不聽話,怎能有出息!我非常理解朋友這種家有叛逆娃的感受,給了她一個溫柔的擁抱。可接下來我對她說,既然我們是朋友,我就實話實說了:其實叛逆孩子內心是很掙扎的,他并不比你好受。孩子“有病",病因在父母啊!孩子越叛逆,你越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當你以冷靜而堅定,積極而不心急的態度對待你兒子時,你的言行才會讓你兒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而非控制,這樣你才能贏得你兒子的信任與合作。她有些迷茫地看著我,急切地問:對孩子態度要冷靜而堅定,積極而不心急,表現在言行上尊重理解孩子,這些你能和我掰開了揉碎了講講嗎?我說,我可以和你講主要三點,更多具體方法,建議你自己去看看《叛逆不是孩子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這本專為4~18歲孩子的父母設計的家庭教育暢銷書。且你要知行合一,保持自我覺察、積極踐行,才能真正幫助你們母子走出心理困境,實現親子關系蛻變,彼此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她在聽我講了《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書中的三個要點后,去找來書看了,半個月后,她樂顛顛地跑來告訴我,她兒子現在是個自覺主動、快樂溫暖的陽光少年了。她感謝我向她解讀并建議她讀了那本書,我說這更要感謝她自己對孩子的真愛與自我改變的成長心態,恭喜她親子關系溫馨幸福,兒子有機會人格獨立成為自己了。這本書的作者杰弗里.伯恩斯坦博士,是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有近30年心理咨詢經驗,是國際公認的兒童、青少年和家庭專家。?下面就讓我會大家分享我和朋友講的這本書的三個要點吧:01真愛孩子,就會理解孩子內心感受和需求一直從事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知名心理學家,曾任北大心理系學客座教授的徐浩淵博士說:家長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該怎么做,最常見的是,他們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為孩子設計人生。結果,他們出于愛心教育孩子,最后卻發展出束縛孩子成長的非愛行為。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感受和需求,不被家人看見、理解,他們感受不到被愛,而是被控制,想維護自尊、自主權就會逆反大人的要求和態度,表現出叛逆行為。我們不妨探究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的兒子其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狀態。我們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當我們有了思考與反思,就會真正認同,理解孩子才是真愛孩子的觀點。
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誰最理解你的感受和需求?被人理解,你有怎樣的感受?又是如何幫助你表現出良好或積極行為的?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誰最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被人忽視、誤解,自己有怎樣的感受?又是如何影響自己做出逃跑或戰斗模式的?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是不是覺得,被人理解是多么美好的事,讓自己更有勇氣和力量做好自己;或感慨,小時候要是有人能理解我,我的內心肯定會柔軟些,就不會做出那些不明智的消極對抗或叛逆行為,那段灰暗歲月真是讓人痛苦,也影響了我的成長。所以,將心比心,是時候向你的叛逆孩子,表達你的理解你的愛了!你的理解才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即使你不認同叛逆孩子的言行,也請你不要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和孩子爭輸贏了,提升自己的心理年齡到成年期父母期吧,用心去看見、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和情緒感受,傾聽他的心聲,并告訴他無論他的表現如何,你都會永遠愛他、陪他一起成長。這樣,他內心才會有安全感,就能走出戰斗或逃跑的戒備模式,從而減少他的叛逆行為,也有助于他冷靜下來。由此可見,要孩子冷靜下來,首先家長的情緒管理能力要在孩子之上,才有機會打破叛逆這個惡性循環。02做孩子的情緒導師,培養高情商、擁有幸福能力的孩子家長的情緒反應模式,創造了孩子成長的心理環境,決定了孩子的情商與命運。
你簡單粗暴,孩子也就學會蠻橫和粗野。 你否定評判,孩子也就學會自卑和譴責。你溺愛代勞,孩子也就學會懦弱和依賴。你敵意控制,孩子也就學會爭斗和叛逆;你善意理解,孩子也就學會尊重和寬容。你認可鼓勵,孩子也就學會自愛和努力。你微笑信任,孩子也就學會樂觀和自信。你沉著冷靜,孩子也就學會從容和勇敢。那我們該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導師呢?以何種情緒回應叛逆孩子的情緒失控呢?我們要如何說和做,孩子才愿意合作呢?“冷靜、堅定和非控制”的方法,是最觸及心靈的核心方法,既使孩子沉迷在網絡世界里,這個方法也很有成效。可是,作為叛逆孩子的父母,你肯定曾經對孩子有過太多次大喊大叫的經歷,那是孩子的叛逆行為讓你怒火中燒,即使你現在知道理解叛逆孩子有多么重要,但你有可能還是會慣性地大吼大叫。建議你不妨換個角度,想想當你的伴侶、老板或其他人對你大喊大叫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和回應??當被大喊大叫后,你會積極地做出回應并平靜地按要求去行動嗎?你是否會對向你大喊大叫的人心生惱怒?你是否覺得特有壓力?是否心情很久都沉浸在消極無力、沮喪無奈中?通過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我們就會明白大喊大叫對孩子的成長毫無益處,且我們的破壞性情緒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才會對孩子有深切的同情和同理心,面對孩子叛逆行為,既使是沉迷游戲,也能換位感受:他是在彌補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存在感和成就感,當我們有這份覺察,就能依然做到"冷靜、堅定而非控制"了——我們會情緒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游戲似乎占用了你太長時間,耽誤了你做別的事情。
我希望你今天不要再玩游戲了,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看看玩游戲這件事有沒有更好的處理辦法。當你能如此情緒穩定地作出有力表達,你已給了孩子很好的示范,你就是孩子的情緒導師,這對孩子一生影響深遠。因為你能接納真實的孩子,看見他內心真正需求,給予他理解和尊重,他就一定能與你合作并發展出高情商,成為擁有幸福能力的人。03鼓勵孩子,孩子更有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著名心理學家、武漢中德心理醫院首任院長曾奇峰說,父母分三種:第一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批評你;第二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忽視你;第三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鼓勵你。當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種。我們自己,都渴望被別人看見、肯定、鼓勵,因為這能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所以,好父母(或監護人)會讓孩子,包括叛逆孩子,增強這種正向感覺:他們任何時侯,都會無條件接納真實的孩子,總能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積極面,給予孩子如實如是的肯定:比如,對一個上幼兒園4歲的孩子說,我為你今天早上的表現感到驕傲。你沒有哭,也沒有黏著媽媽,而是開開心心地去上學,你真是一個勇敢的寶貝兒。他們也從不要求孩子完美,把孩子犯錯和失敗看作是成長機會,溫和引導孩子在錯誤經驗中增強能力,鼓勵孩子努力做得更好。
尤其叛逆孩子更需要家長無條件的接納和鼓勵。比如,13歲的孩子考試不及格,首先肯定孩子掌握了得分項知識,再和孩子一起冷靜分析失分項的失分原因,并鼓勵孩子只要下次更努力些就一定能進步。無論是一個微笑贊賞、一句如實肯定,還是一個真誠擁抱,這些精神上的鼓勵,都會讓孩子覺得很開心。孩子得到的鼓勵越多,就越發表現優秀。?我有個同學,他的家庭關系非常健康,父母恩愛,他父母從來都是鼓勵孩子,從沒有對他們的不足或過錯,予指責嘲諷甚至棍棒教育,無論他們遭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會堅定地說,他們一定能行。結果,我這位同學,還有他的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都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他哥哥15歲就考上北大后考研考博,現一家三口定居新加坡,他自己是一所中學校長,妹妹是婦產科主任醫師,他和妹妹每個周末,會帶著各自愛人和孩子回老家看望失侶獨居的70多歲的開明母親。需要一提的是,他們三兄妹的父母是農民,從小家境很一般。當父母的心態積極,尊重、信任、鼓勵孩子,就會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積極行為越來越多,叛逆行為變得越來越少。由此,孩子的人格越發成熟,能力越發強實,內心自然更有力量、更自信,而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寫在最后我今天讀資深心理咨詢師武志紅碩士力作《為何家會傷人》一書,看到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對音樂家父母,他們期望一對兒女活成自己的樣子,在二胡上能有所成就,于是從小就對他們進行堪稱殘酷的高壓、棍棒教育。
譬如,一次兒子一邊拉二胡,一邊偷偷地看小說,結果被媽媽發現,就遭到了一頓暴打。這對父母的教育讓孩子們“成功”叛逆了。如果他們不強加控制兒女,也許他們的兒女長大以后也可以拉一手出色的二胡。但是,兒子拒絕拉二胡,他說他恨二胡,這輩子再也不想碰它。女兒倒是還拉二胡,但與父母基本斷絕了來往,因為她無法壓下內心的痛恨。父母粗暴地對待兒女,而兒女就學會了粗野,兒子“冷酷”地對待二胡,而女兒則"殘酷"地對待父母。如果你自己或身邊的一些父母(或監護人),喜歡對孩子的事干預、包辦,剝奪孩子自我生命探索、做選擇的權利;或不尊重孩子獨立的生命個體,喜歡手握權仗嘮叨、說教、批評、吼叫甚至打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不被關愛和理解,只有被嫌棄和打擊;或習慣從行為層上升到身份層,否定評判孩子這個人;導致孩子感受自尊自主權受到侵犯,自我生命空間被侵占,而對抗、叛逆家長,而家長也因此精疲力盡,苦無他法,建議讀讀或推薦身邊的父母讀讀這本,深受父母歡迎、暢銷了十四年的家教經典《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是杰弗里.伯恩斯坦博士25年來心理咨詢有效實踐力作,書中十天計劃,即十個策略方法,它們相互聯系又相輔相成,為固執或叛逆孩子的父母提供切實可行、合情合理的系統解決方案。
以上三大要點是我對本書的解讀,書中具體知識點有:認知誤解叛逆孩子的10大陷阱;幫助你停止大喊大叫的25個辦法;不和孩子爭輸贏的13個策略;獲得家庭成員支持的重要性,如何減少孩子在學校里的叛逆行為等。如果你真愛孩子,就放棄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和過度反應,從摧毀性的、毫無價值的權利之爭中解脫出來。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孩子的重要途徑,而是唯一途徑。愿你在家庭教育中,不再焦慮,而是冷靜而堅定、積極而不心急,陪伴孩子一起從容、健康地成長;愿你的孩子成長為人格獨立、溫暖平和,擁有幸福能力的人。?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原書第2版)
7.4
[美]杰弗里·伯恩斯坦( ) / 2022 / 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