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
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安茹各位家長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和各位相聚在這里來討論青春期孩子家庭教育的話題。天下有多少家長,就有多少顆望子成龍的心。可實際的教育操作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輕松。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一個耳朵,偏聽偏信,叛逆性很強,話都是橫著出來的,你想跟孩子說話,他連聽都不聽。有的孩子上網成癮,自己寧肯不吃不喝也要上網,甚至為上網去偷家長的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景象,根源是什么?問題孩子源于問題家長,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景象,是由于我們的家長不懂得家庭教育,更不懂得與青春期孩子的交流,錯誤的教育方式源于對孩子心理特點的無知。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因此作為家長要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就要懂得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懂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下面就和大家來談談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的特點:青春期孩子的從十一二歲到十五六歲時期進入青春期。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體發育進入人生第二高峰期,加上知識能力的增長、外界環境的變化影響,心理上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兒童的生活模式逐漸被打破,而成人的生活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這一時期,少年的發展充滿了矛盾的色彩,主要是三個方面:一、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二、性心理發展和心理上準備不足的矛盾;三、心理的閉鎖性與強烈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
我們先看:1、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生理的發育,社會接觸面的拓寬,開始使初中生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成人感”,他們對自己日益增長的體力和智力產生了較高的估計,因而在心理上的獨立要求與自尊隨之增強,表現為:開始有了獨立的見解;要求象成人一樣獨立生活;爭強好勝,不甘示弱。但現實地看,他們還嫩得很,從經濟上和應變力上都只能是依賴。2、性心理發展和心理上準備不足的矛盾。即性意識的萌動與調節自控能力落后的矛盾,青春期是摔不起跟頭的,哪怕一丁點的偏差,一丁點的傷害,都會留下深遠的痛,都會左右以后的人生。這是多事之秋。3、心理的閉鎖性與強烈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即閉鎖性與合群性的矛盾,但閉鎖并不等于一定不合群,相反,可能更合群。初中生人際關系有其自身的特點:同學間的相互關系逐漸多樣化,勝過師生和與父母的關系;少年的友誼具有絕對的忠誠、坦白;有較多的自發伙伴群,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人際關系中兩性距離在形式上依然很嚴格,內心深處開始模糊地對異性有好感。這樣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無聊,而對孩子來說,意義卻十分重大,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過程。同時青春期孩子心理的諸多矛盾,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所能解決,若不能得到幫助和引導,只能依據自己的主觀想象或本能盲目的尋求一些途徑來消除一些不良的情緒和心理矛盾,必然收不到好的效果,導致一些問題的產生。
他們需要家長的幫助、理解,和肯定。當我們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就不要和青春期孩子較盡,要關注他們,引導他們走過心靈的疾風暴雨期。那麼如何能更好的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呢?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想辦法與孩子搞好關系。教育專家董進宇博士出生于內蒙一個普通家庭,兄妹六人五個大學生、三個博士生。董進宇在總結自家兄妹成長過程的基礎上,又大量調查了家庭教育的案例,研究總結出一套“教育成功學”理論,在全國引起很大的反響,他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親子關系,親子關系出了問題,孩子就一定出問題。”十年前轟動全國的金華徐力殺母案,就是由于親子關系緊張,沒有家庭溫暖,心理變態,走上犯罪道路的。好的關系勝過一切,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當我們善于與孩子相處時,孩子才會當我們為朋友,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只要孩子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事,就會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后果。那些教子成功的家長,都和孩子有著良好的親子關系。要與孩子建立好的關系,首先要學會與孩子溝通。有的家長說:我的文化程度差,我跟不上孩子的腳步,不會與孩子溝通,其實,我在這里告訴大家,溝通很簡單,就是傾訴加傾聽,盡量多聽聽子女的傾訴。
尤其是在子女高興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傷心的時候,不要錯過傾聽子女訴說的機會。父母應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創造一種“聽的氣氛”。讓十幾歲的孩子坐下來談,很不自然,要創造一種自然的氛圍,增加隨意性和親和感。學習“平行交談”的藝術。當你正在忙時,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與之討論,這叫平行交談。作一個顧問,而不是經理。不要以一個教育者的姿態出現在子女面前,對任何事不要急于發表意見,遇到不贊成的觀點時,也不要馬上表態,對子女做的事情不滿意時不要嘮叨、埋怨、指責、或者打罵,而應提出問題讓子女思考,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觀點。通常孩子認為他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在不方便語言溝通的時候,把自己想說的寫下來,一些專家建議父母寫下那些孩子不愿聽或拒絕接受的話,當你把道理、事情寫下來,當孩子們一遍遍地讀它時,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利用贊美,縮短心理距離。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贊揚,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如看孩子成績單時,不要只盯著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從優點看起。如孩子數學考得不好,語文考得好。可以說:“這次語文考得不錯。”這時孩子自己會明白,這是說:“數學沒有考好。”但如果說“怎么搞的,數學考得這么差!”這會打擊孩子自信,也不利于親子交流。
第三、對青春期孩子不斷的鼓勵,能很好地支持這些正處在一生中很有挑戰性時期的孩子,而且恰當的鼓勵能幫助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關系。你可以用下面的幾種方式來鼓勵自己的孩子:告訴其他人,你為孩子感到自豪——尤其是在他聽得到的時候。悄悄地在他的桌子上或是書包里放一張自己親手寫的鼓勵他的便條。用身體上的接觸(比如擁抱)來鼓勵他,尤其在他難過的時候。當你口頭鼓勵他的時候,眼睛要注視他。第四、給孩子一個笑臉。像我們這樣的中年人,在單位工作壓力很大,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真的很累,有時就不想說話。甚至還免不了受一些閑氣,心里很窩火,臉色不自覺地就有些難看。因此在進門之前要提醒自己:調整好心態,當孩子開門迎接你的時候,給她一個笑臉。這點很重要。讓孩子看到你笑容滿面,其實也減輕了她的心理壓力,讓她覺得父母很容易接近,這樣一來,就少了一份戒備心理和抵觸情緒,有話也愿意和父母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傾訴的欲望,我覺得我們最好做一個認真一點的聽眾,因為這表明你重視他,這種傾聽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安慰。否則,他會覺得受到冷落。受到冷落怎么辦?到外面去找能安慰他的人。為什么有的小孩子會結交不良少年,會早戀?原因當然很多,但我覺得其中根本的一點,就是缺少家庭的關懷,缺少親情的溫暖。
我希望我的這個觀點不會偏激。與孩子角色互換,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特別強,不愿意像小時候那樣聽話,老師和家長說啥是啥,當我們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知道孩子出現了“叛逆行為”是很正常的事,就不會發很大的火,生很大的氣,甚至于去體罰他。心里要想著:想當年,自己不也是這樣嗎?只要耐心地去教育,過了這一關,孩子就會長成大人。就會寬容孩子心平氣和的幫助孩子走出困惑的青春期。要向孩子“索愛”我們不僅要會愛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教會孩子愛我們,我們要學會索愛,不少家長在“愛”的問題上,只盡“給予”的義務,不講“索取”。這時,家長們的愛就會貶值,孩子們會覺得父母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要向孩子索愛,讓孩子學會感恩。過去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低,如果孩子在飯桌上給自己夾菜就會感動萬分,其實家長可以向孩子要求更多,俗話說“聰明媽媽會撒嬌”,要讓孩子覺得家長的不容易,也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點,孩子自然也會多回報一些。重視孩子對家長的要求讓孩子在了解父母每天在干什么,懂得父母的艱辛,孩子就會體諒父母,運用同理心去對待你,(要鼓勵孩子多做點事,增強孩子的責任心,對男孩要經常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
對女孩要經常說:有個女兒真好!讓孩子知道父母需要他。)除了與孩子搞好關系外,家長還要注意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歡迎;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盡量予以答復;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給孩子個人空間。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房間是十分重要的,是他們自己的領地,在那里交談、吃、玩,雖有許多鬧聲,但那是快樂。我想對各位在座的家長說一句話:讓你的孩子愛你,愿意接近你;而不是怕你,刻意疏遠你!當我們用無條件的愛來包容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心靈會得到支撐,這樣的支撐將終身成為心靈的珍寶。讓我們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吧,與孩子共度這人生的疾風暴雨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