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課堂家庭教育,你真的懂自己孩子么?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從古至今哪里有不懂自己孩子的父母呢。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忙碌的工作和壓力讓不少家長無法花足夠時間去陪伴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久而久之親子關系便出現了疏遠。從家庭教育的知識體系中,孩子在成長過程出現的叛逆,家長家教缺失或不當,都會影響親子關系中正常的交流和信任,孩子不理解父母苦心、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良好的家庭環境包含了很多因素,不只是物質方面,更多的是和諧與支持。因此家長不能忽視陪伴和交流的重要性,關注科學家教知識,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去轉變孩子和家庭的關系,只有建立溫暖、融洽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3個親子方法,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啟發。
1,多傾聽懂溝通:親子交流不是家長高高在上的一言堂,與孩子進行真誠而開放的對話,需要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去感受他們的困惑與需要。有的家長當一看到孩子無精打采的學習時,就主觀認為不上進、懶惰,其實如果可以靜下來,用關心的口氣去交流,孩子或許是因為身體不適或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才這樣。家長會溝通會傾聽,才能真實了解他們的喜好、興趣和憂慮,自然就不會那么主觀了。
或許有的朋友會說,傾聽溝通誰不會呢?有什么可介紹的。其實用心想想,家長在忙碌之余,如果很少關注自己孩子的變化和成長、觀察他們的言行、情緒、學習等方面,又怎么會發現問題制造話題呢。所以想要做好傾聽和溝通,需要先練好觀察的功夫,想要和孩子無所不談的融洽,就要先去聽他們的心聲。
2,多尊重多接納:這個方面小編認為也非常重要,雖然家教方面的經驗和理論或許誰都能說上一大通,但有用的方法往往都是很簡單的。尊重的前提并不是慣著、寵著(幼兒年小除外),而是家長真正把孩子當作一個社會中具有獨立人格的青少年去看待,尊重孩子有時自主的選擇和想法。
比如孩子平時學習壓力大,周末了突然想買個寵物貓養著玩。這本是一個很平常自然的想法,也體現著孩子想通過養寵物來進行放松和休閑。但有的家長主觀第一反應就是貓屎臭、掉毛不衛生,對孩子表現出個人的排斥情緒。如果換種角度,想一想孩子為什么想養貓呢,是不是平時太無聊?是不是別的同學都在養,比較有趣?我們小的時候不也養過貓狗么,多么率真正常的想法?
當這些提問產生時,或許你瞬間就能理解孩子心理的需要了。不要急著拒絕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和他們溝通一下。如果條件允許,滿足孩子的想法,或許對他的身心發展和學習更有益處。
3,尋找共同愛好:現代的都市生活,讓亞健康群體增多,大都市病、狹小擁擠的活動空間,對于青少年成長并不良性。特別是社區周邊挺多的游戲廳或娛樂設施,基本都是小孩在玩、家長邊上看著,玩累了,去小吃城養養胃、順便買個玩具回家。相信這種親子活動是常態。
國外有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孩子最喜愛的游戲其實是和家長一起去玩的游戲。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對父母家長的依賴很大,親子陪伴非常重要。所以盡量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家長多找一些和孩子的共同愛好,例如打乒乓球,籃球,游泳,閱讀、看電影、釣魚、旅游等,可以不拘一格。這種共同點非常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加深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所以,不要吝嗇你的空閑時間,多和孩子出去玩玩吧。
綜上所言,僅代表小編的個人觀點,但同樣作為家長也是真情流露了。家庭教育是一個階段性提升的修煉,我們只有先覺醒意識、自我反思才能下決心去改變認知。有人說家教就是學怎么管孩子,其實這種說法太片面、也有誤導性。科學的家教首先是自我教育,提升認知水平和孩子共同成長。如果只知道些管教孩子的經驗,家長還是老樣子,又怎么能和孩子真正共情、共進呢? 謝謝閱讀!
如你對家庭教育指導師報考學習感興趣,可關注公眾號小馬職考,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