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費勁寫論文,卻被識別為“AI寫作”,該如何從根源解決指控
國外院校對于學術不端行為抓得有多嚴,相信家長們早已有所耳聞,尤其是在抓抄襲、作弊方面,可謂是年年有更新。
要說今年(2023年)引發討論最多的是什么,小海馬覺得,一定能擠進留學圈話題排行榜前三。
自從該AI產品面世以后,該如何看待與使用,國外各個院校之間一直沒有達成共識。
前不久,英國青年新聞網站The Tab公開了一項調查數據,結果顯示,截至數據提交,至少有377名學生接受了學校的調查,其中已有超過146名學生被學校判定為“使用AI產品作弊”并受到了處罰。
據悉,The Tab此次公開的數據,征求了英國境內114所高校的信息,發現有40%的院校曾針對“AI作弊”對學生進行調查。
The Tab網站上顯示的數據顯示,在QS排行榜上,院校的排名越高,公開的數據越少。
數據對比之所以如此明顯,主要有3個方面原因;
一是高排名院校里,有不少院校對于學生使用AI產品完成作業持中立態度或是接納態度,認為學生只要是在合理范圍內使用AI產品,就不必苛責。
二是這些院校里,不僅老師要求嚴格,學生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他們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有很高的自律性,會嚴格按照學校的規定使用AI產品來輔助自己完成作業,像是劍橋的學生們,他們之中有不少人都使用過,但都覺得該軟件寫出的論文“沒有靈魂”,他們更愿意借助其強大的搜集功能輔助自己學習,例如匯總文獻資料、解讀復雜概念等。
三是因為技術限制,目前推出的“AI作弊”檢測系統,檢測的成功率不高,存在多起誤判事件,但大多都集中在留學生身上。
所以,不是這些院校不公開數據,而是能被算作有效的數據實在是少之又少。
目前,已有數十名學生因學術不端受到學校處罰,有的人運氣好獲得了補考和重修的機會,有的人則被判零分,有的人甚至直接被算掛科,但目前暫未有學生因此被勸退。
雖然從眼前的結果來看,留學生使用之類的AI軟件被指控作弊,似乎沒什么大影響,畢竟還沒人被勸退,那就有機會畢業。
NO NO NO,那大家可就太樂觀了。
實際上,家長們如果從長遠來看,這些學術不端指控雖給留學生留有補救的機會,但“機會”從來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留學生不及時解決這些指控,以及造成該結果的成因,最后受苦受難的只會是自己。
就以補考為例,家長們可能以為補考過了就沒事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國外高校會給補考設置分數上限,這還不如直接給學生0分來得痛快。
眾所周知,國外院校算課程成績時,是按照“平時成績+出勤+期末考核(分考試和論文兩種形式)”的模式給出課程最后成績,一旦期末考核,或是平時成績被限制了分數上線,就會導致留學生需要從其他方面“找回”分數。
這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很難,因為每一個評分項所占的比重是固定的,而期末考核和平時成績占比又大,其中一項掛了,即使另外兩項考了滿分,也未必能彌補回來,更何況拿滿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即使靠申訴爭取到了不設分數上限的補考,留學生的處境也依舊是如履薄冰。
很多高排名院校中,如果學生一學期掛了多門課程、連續兩個學期掛同一門核心課(也就是核心課重修又掛了),或是之前已經因掛科受到了處分,那么,留學生這時候再被控“AI作弊”,那等待他們的結果就只有停學和開除。
停學就代表留學生要延遲畢業,會給日后就業造成影響;如果是開除,那就代表家長為了培養孩子,付出的精力和金錢都白付出了。
為什么留學生會更容易被指控“AI作弊”呢?主要是因為留學生英語基礎差、學術寫作能力不足,導致他們寫出來的東西語句不通順,就像是大學生論文中混進了中學生的作文,會被檢測系統識別為“AI作弊”也就不足為奇了。
想要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留學生提高自身學術寫作能力,學會如何改寫、如何搭建論文框架以及如何給論文潤色,才能避免忙活一大頓,最后被識別為“AI作弊”的尷尬。
如果您或是您家孩子正在因學術論文寫作感到困擾,或是已經吃夠了檢測系統誤判的虧,想要改變現狀,不妨留言評論或點擊小海馬頭像發送私信,讓小海馬來為您尋找解決辦法。